又一年的清明,又没能回老家。可是,心中的那份想念,一直都在。
2019年6月15日,父亲永远地去了,化为灰烬,留在了千里之外的故乡的山头。
那一天,踏着黄昏,跨入家门,看见父亲神色平静地躺在老屋,脸上似乎还有笑意。我没有像影视剧中那般嚎啕大哭,怕惊扰了父亲。想到,父亲再也不能说话,再也不能听我叫声爸爸……我只能一遍遍在心里呼喊,任眼泪静静地流下……
往事一幕幕……
记得中学时在作文中写过这样的话:我的爸爸是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的农民,可他在我心里是个了不起的人。那时每到盛夏,父亲都会用自行车驮着百斤重的西瓜,穿过田埂,翻过山头,走过那座摇晃的、没有护栏的、时常缺很多木板的木桥,来到集市上,花两角钱租个用几块木板搭成的摊位。那时的西瓜是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卖的,来赶集的人口渴了,就买上一块,或立在案边吃,或边走边吃。父亲说他从来都必须保证分量是足的,绝不像旁边有些农户在秤上做手脚,父亲说那是昧良心的事,不能做。经常会有白发苍苍、弯腰驼背的老人在案前走来走去,眼睛盯着西瓜,却不买。父亲经常会切下一块递过去,老人家会摆摆手说没钱。父亲会说没关系,你吃吧,自家种的。也许从小,我就从父亲那里知道了什么是与人为善吧。
父亲来到上海后,他常说每次出去与陌生人聊天,别人都以为他是退休干部,问他退休工资多少,父亲说自己是地道的农民,别人还不相信。父亲是文革时期的高中生,在那个小山村里,想必他是一个孤独的存在。别人农闲时的雨天,会串门,会聚众打牌。父亲从不参与这些活动,他总是呆在家里,或听广播,或翻阅旧书报,或写写那些他记得的毛主席语录,写得最多的是:下定决心,不怕牺牲,排除万难,去争取胜利。这也是我们在劳动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,父亲给我们说得最多的鼓励。其实也更可能是在那些艰苦灰暗的岁月中父亲给自己的鼓励吧。父亲时常慨叹自己生不逢时,高中只读了一年,没能有机会考大学。所以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,感觉父亲比我还兴奋,那段时光的他定是神采飞扬。还记得那个暑假,为筹大学学费,父母焦头烂额,东拼西借,可是父亲还是不顾我的反对,骑着自行车到七八十里外的县电视台花一百来块钱点了一首歌,那首歌我还记得是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》。每当看到电视里的循环播放,想到这条喜讯会随歌声传入千家万户,父亲就很自豪,他说吃更多的苦,也值了。
父亲病倒了,突然之间。之前他从没进过医院,没打过针,也很少吃药。来上海的这六七年感冒发烧都少有。2019年的清明节,父亲住院了。我和弟弟回到宁都,陪护在父亲身边,我们都是第一次学着照顾病人,都是笨手笨脚。可是父亲却深情地对我们说:“你们是天底下最好的儿女!”我们做的是那么少那么少——我只是紧紧地握着自从懂事来从未触碰过的父亲的手……
父亲离开了,做儿女的我们却没能陪在他的身边,那是我们心中最深的遗憾和永远的痛!
清明,是岁月凝聚的泪……
小烛光
·温暖温馨的纪念馆
正规、专业、知名的祭扫平台
公众号:小烛光